淮安文化艺术学校把课堂搬进文化场馆
4月11日,淮安文化艺术学校21名师生来到盱眙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开展《走进瓦当的世界》课程教学,通过实地瓦当写生采风,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互促。近年来,淮安文化艺术学校积极探索将教育课堂搬进文化场馆,开展“沉浸式”实践教学,推进中职艺术智育、美育、德育等教学工作。
馆校合作,打造育人新阵地。与市图书馆联合打造本市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校园分馆,将素质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,为学校沉浸式课堂提供新阵地。馆内艺术气息浓厚,增强了课堂时代感和吸引力,激活了学生文化活力,为师生教学实践提供心灵栖息之处。目前,已在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6场、班主任经验交流分享会2场、读书分享会3场、社团活动10场。
聚焦课程,创建育人新环境。结合艺术专业课程内容,采取情境式、互动式、体验式、案例式、专题式等教学方式方法,将文化场馆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。根据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特点,利用博物馆、美术馆等资源开展相关实践教学。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将课堂搬到市美术馆、市博物馆开展专题学习采风等;中国舞表演专业将课堂延伸到淮安大剧院,市文化馆等场馆,观摩儿童剧《新安旅行团》、淮安文化“名师带徒”舞台艺术演出等活动,利用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,优化课程内容,将文化艺术传授和浸润寓于舞蹈教学全过程。
瞄准思政,用活育人新基地。充分运用本地丰富的红色场馆资源,创新思政教学,通过鲜活的情境模拟、情感体验、现实体会、深情对话等模式,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政课程目标。学校师生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开展微团课,课程获市级特等奖、省级一等奖。学校还先后组织学生至周恩来纪念馆、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和互动体验,师生相互启发、共同用心感悟,有效实现思政育人目的。
下一步,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将充分发挥文旅系统优势,进一步整合文化场馆资源,探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校教学优势,丰富实践教学、“移动课堂”教学,拉近课本理论与现实距离,为师生提供形式更加新颖、资源更加丰富的授课学习平台。(校办)